近日,清华大学2001级毕业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在该校新清华学堂举办。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常务理事、杰出校友代表、上海朝瑞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许红磊的发言让校友感慨至深。
从苏北故乡到清华园
千余名清华学子参加纪念大会活动,回归母校满腔热忱、感慨万千。2001年从江苏徐州考入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的许红磊,当年可谓当地的“理科状元”。
从清华园走向社会,毕业20年后的许红磊已在中国医药制造业成为“青年领袖”,扎根长三角的他亦是上海滩的“弄潮儿”。
当年入学清华后的许红磊大一就读于基科班,大二回到材料系,本科毕业后进入制药行业,拼搏多年创办了上海朝瑞集团。
目前,他还身兼苏州第四制药厂董事长、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金融投资与产业发展专委会会长、中国急性疼痛医学分会副会长,系上海徐汇区光启人才、清华企业家协会会员。
在四月明媚的春天回到母校,回到老师和同学们中间,许红磊感到无限美好并充满感动。回望这20年的创业路,他更是感慨万千,仍激情满怀。
“在我个人的创业经历中,自强不息的压力和动力尤其强烈,在整个大学期间,我一直思考的主线就是:我是谁?我有什么天赋?我来时的路是什么?我又应该往哪里去?所以我从大一的基科班、大二的材料系、大三的学生会副主席,到大四毕业选择进入药厂从基层重构自己。当时我的想法也很朴实,甚至是单纯,人生的道路有很多种,我想要选择我喜欢的,就是在社会的浪潮中,在实业的大潮中创造‘清华人’的价值。”
从青年个体户到布局全球
22岁起,许红磊进入制药行业。“从最基层干起,什么都干、什么都学,一点点把书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在工作中,一点点重构自己来追寻进步。过程中也有很多艰难的时刻、复杂的境况,让我怀疑自己作为‘清华人’曾有的骄傲。其实再到后来,和很多校友交流,各行各业也是一样,离开了母校的怀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有时举步维艰,有时又海阔天空。在社会的熔炉之中,想要成长进步,就必须接受淬炼,不断打碎自己,再修炼心性、解决问题,一片片把自己拼接起来。”
28岁那年,许红磊创办了他的第一家公司,成为一个青年个体户。他感言,前段时间,带队拜访客户,到其办公室喝茶叙旧,一不小心回忆起了当年。对方忽然感慨:“许总,你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做事情认真,不轻易放弃,是我们特别信任的一个供应商。你的产品我们也很放心,你可以多开发一些产品供应给我们。”
“我突然觉得胸口一暖。从我创业之初就和他们合作,和对方很多高管也已认识十年。我从当初那个30岁的青年个体户,也已变成了拥有化工厂、原料药厂、制剂厂的四十岁的中年人。”许红磊听到对方淡淡地说出对他的认可和信任时,一时竟不知道怎么接话。
“一瞬间,这十年的酸甜苦辣涌上心头,还记得为了开发抗新冠口服药物花了三千万元,呕心沥血做出来一万盒药,疫情放开时全部捐了出去。还记得带团队和战略伙伴谈业务喝了25瓶黄酒,还记得加转机飞了35个小时到南美一个个国家开拓客户,还记得包车带着雇佣兵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国家拜访当地药厂,还记得疫情期间和客户共同驱车24小时从成都到内蒙,一切恍然就在昨天。”这些拼搏的场景,许红磊历历在目。
才气、傲气、骨气与勇气
扎根长三角,在创办上海朝瑞集团,扩展制药版图的这十多年里,许红磊带着团队从无到有,搭建一个覆盖创新药研发、化学制药、生物制药领域的综合性制药集团。建立研发团队,搭建智能化、高科技生产基地,建立了一支国内外销售和市场铁军,专注于原料药和制剂的研发、生产和市场营销。
许红磊感慨:“毕业二十年,通过对自己和一路遇到的清华校友的了解,我想说一说我对‘清华人’的理解:才气、傲气、骨气与勇气!”
“才气:身上都有引以为傲的天赋,都很专注,都擅长在自己从事的领域成为专家;傲气:身上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傲气,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节气,他让我们坚守着正道与商道;骨气:身上都有一种家国情怀,有着对民族对国家深深的爱,有着以身许国,以身报国的忠诚气度;勇气:身上都有敢想敢干的勇气,有洞察力,更有勇敢尝试,去实现自己目标与信念的勇气。”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许红磊看来,清华校友身上的这“四种气”应该是清华精神的一部分,是代代清华学子从故乡走进清华园,又从园里走进社会和时代大潮中奋勇向前的写照。
来源:中国军转民、南方观察
作者:董非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原创及转载文章、图片、视频等(包括),版权归原作/译者所有,如您对文章、图片、视频有权利要求,可留言或通过邮箱、电话与中国医药物资协会信息宣传部联系,我们将及时回复。原创文章除特别声明外,欢迎非商业转载,敬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