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暑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已经到来了。
盛夏阳热下降,氤氲熏蒸,水气上腾,湿气充斥,“湿热交蒸”到达顶点。
暑湿之邪极易在人体肌肤腠理开泄之际,乘虚由外入内,损伤阳气,引发中暑、心脑血管疾病及肠道传染病等。
故7月暑气逼人之时,养生应以清热避暑祛湿为重。
小暑养生有4避
1
避暑
7月暑热之气盛行,若侵入人体可能引发中暑,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压下降等。此时节如进行户外活动应避免太阳直接照射,做好防晒,少量多次补水,否则容易灼伤皮肤、导致中暑。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应尽量减少外出。
2
避寒
夏季防寒同样重要。如贪凉饮冷无度,伤害脾胃,就会导致疾病。许多爱美女性在空调房内穿着露脐、露腰的上衣和超短裙,也容易造成风寒邪气侵袭。夜间休息时,留心室温不可过低,尽量选取质地轻薄、柔软的卧具,做好腹部的保暖。
3
避湿
夏季暑湿较盛,淋雨、涉水、久处湿地容易导致身体被湿邪侵袭。应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淋雨或涉水后要及时擦干身体、更换衣服。不宜在泳池或浴缸内长时间浸泡、洗浴。
4
避风
现代人们不管是家里还是商场、办公室,都冷气充足,空调、电扇必备。俗话说“夏夜避风如避箭”,《摄生消息论》也说:“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一时虽快,风入腠里,其患最深。”睡觉时应避免着凉,不在风扇、空调出风口睡眠,不睡地板。否则,轻者伤风、腹泻、骨关节疼痛,重者甚至面瘫。
小暑饮食有4吃
1
吃面
江苏等地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这“糕屑”就是炒面。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天人们有吃饺子、面条的食俗。
小暑酷热难耐,为什么还吃令人淌汗的热汤面呢?《荆楚岁时记》载:“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古时人们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到了六月就应该辟恶,而“以热制热”法一向是中医养生专家提倡的夏暑养生良方。此时节新麦方熟,吃上两碗新小麦做成的汤面,淋漓地出一身汗,既尝鲜又驱瘟疫邪气。且传统医学认为,小麦味甘,性凉,有养心安神,益气除热,除烦止渴,和五脏,调经络,利小便之功效。
2
饮羊肉汤
民谣云:“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羊肉鲜嫩,味甘性温,《本草纲目》载,羊肉“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力,益肾气”,是助元阳、补精血、益劳损之佳品。
中医学认为,夏天吃羊肉,可以去湿气、避寒冷、暖胃生津、保护胃肠,这与《黄帝内经》所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是相契合的。故徐州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3
黄瓜茄子来解暑
“六月热得哭,黄瓜茄子来解暑”,凉拌黄瓜、茄子是川人小暑时节的最爱。黄瓜气味甘寒,能清热利水,有解毒消肿、生津止渴的作用。
茄子味甘、性寒、无毒。主治寒热、五脏劳损及瘟病。吃茄子可散血止痛,去痢利尿,消肿宽肠。《医林纂要》亦称茄子“宽中、散血、止泻”。
4
常吃藕和绿豆芽
“小暑吃藕精神旺”。莲藕脆而微甜,可生食也可做菜。藕粉能消食止泻,开胃清热,滋补养性,预防内出血,在清咸丰年间还被钦定为御膳贡品;生藕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散瘀、补脾开胃的功效;熟藕能益胃健脾、养血补益、生肌止泻。暑天吃藕还有安神和帮助睡眠的作用。
“吃了绿豆芽,再热都不怕。”绿豆芽性凉味甘,不仅能清暑热、通经脉、解诸毒,还能补肾、利尿、消肿、滋阴壮阳,调五脏、美肌肤、利湿热,适用于湿热郁滞、食少体倦、热病烦渴、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目赤肿痛、口鼻生疮等患者。
小暑运动防中暑
在小暑高温天气中,人体本身的热量消耗就很大,如果在高温下活动,更易引起中暑,所以最好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时运动。
关于运动方式,国医大师陈可冀推荐了游泳和走步,他认为游泳是全身运动,是健身的好措施,非常适合在夏天进行,不仅能锻炼身体、防暑消夏,还能增强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功能。走步是老年人最适宜的体力活动,有时间就坚持,可以驱走疲乏。每周3~4次,每次30~40分钟最合适。
也可在家中做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
小暑养心护阳有3法
1
按摩穴位
神门穴属手少阴心经。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凹陷处。在腕关节的掌侧,小指末端延伸可摸到一突起圆骨,该圆骨下方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此穴。神门可泻火除烦,宁心安神,是治疗心受邪扰的重要穴位。
操作方法:用指尖垂直掐按穴位至有酸、胀、微痛的感觉。每天早晚、左右腕各掐按1~3分钟,先左后右。
劳宫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掌心横纹中,第2、3掌骨中间。握拳,中指尖下是穴。按压有酸痛感。劳宫穴可清心泄热,是治疗中暑、心痛烦闷的要穴。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尖垂直掐按穴位,至有酸胀或微痛的感觉。每天早晚、左右手各掐按1~3分钟,先左后右。
2
养生“呵”字功
操作方法:开始练习时,双脚分开站立,与肩同宽。两膝微屈,头正颈直,含胸收腹,直腰拔背。两手臂自然下垂,两腋虚空,肘微屈,两手掌轻靠于大腿外侧。全身放松,两眼微开,平视前方。身体虚弱者,也可采用坐位。练功时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用鼻自然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收腹、提肛,人体重心略向后移,脚跟着力,足趾轻微点地,轻轻发出“呵”声。
功效:可补中益气、生津止汗、养心宁神,适合出汗过多、失眠健忘、烦躁者。
3
艾灸除心烦
选穴:脾俞穴、腕骨穴。
脾俞穴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具有调补脾气的功效。腕骨穴在腕后内侧,第5掌骨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操作方法:将点燃的艾条置于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灸。每个穴位灸10~15分钟,1周灸2~3次。
功效:可固护阳气,健脾、清心、除烦。
小
暑
小贴士
阳气是身体健康的基础,更是活力的源泉。小暑节气,应保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饮食清淡、不过贪凉,适当锻炼、避免大汗,心情愉悦、心态平和,切忌因生活的无节制而耗伤阳气。
来源:中国中医综合自中国中医药报、养生中国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原创及转载文章、图片、视频等(包括),版权归原作/译者所有,如您对文章、图片、视频有权利要求,可留言或通过邮箱、电话与中国医药物资协会信息宣传部联系,我们将及时回复。原创文章除特别声明外,欢迎非商业转载,敬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