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现代化的新图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同志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述摘编》分7个专题,共计522段论述,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23年10月18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说明、演讲、谈话、贺信、回信、指示等220多篇重要文献。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顶层设计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真正使农民变为市民并不断提高素质,需要长期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和农村流动,是我国现阶段乃至相当长历史时期都会存在的现象。对这种“两栖人”、候鸟现象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恶意炒作。对那些已经在城镇就业但就业不稳定、难以适应城镇要求或不愿落户的人口,要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努力解决好他们的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需求,使他们在经济周期扩张、城镇对简单劳动需求扩大时可以在城市就业,而在经济周期收缩、城镇对劳动力需求减少时可以有序回流农村。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58-59页
中国有十三亿多人,只要道路正确,整体的财富水平和幸福指数可以迅速上升,但每个个体的财富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就不那么容易了。同样一桌饭,即使再丰盛,八个人吃和八十个人吃、八百个人吃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深知,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高十三亿多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17页
作为有着十三亿多人口的国家,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是历史性的成就。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经济总量虽大,但除以十三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让十三亿多人都过上好日子,还需要进行长期艰苦努力。
《以“一带一路”为双翼,同南亚国家一道实现腾飞》(2014年9月18日),《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82页
来源:学习强国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原创及转载文章、图片、视频等(包括),版权归原作/译者所有,如您对文章、图片、视频有权利要求,可留言或通过邮箱、电话与中国医药物资协会信息宣传部联系,我们将及时回复。原创文章除特别声明外,欢迎非商业转载,敬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