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现代化的新图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同志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述摘编》分7个专题,共计522段论述,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23年10月18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说明、演讲、谈话、贺信、回信、指示等220多篇重要文献。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顶层设计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2.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联结点。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优化分配结构,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一个关键环节。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切实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要坚持问题导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2020年10月29日),《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73-374页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取得过辉煌成就,但后来失败了、解体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共产党脱离了人民,成为一个只维护自身利益的特权官僚集团。即使是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如果执政党背离人民,也会损害现代化成果。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2021年1月11日),《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88页
来源:学习强国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原创及转载文章、图片、视频等(包括),版权归原作/译者所有,如您对文章、图片、视频有权利要求,可留言或通过邮箱、电话与中国医药物资协会信息宣传部联系,我们将及时回复。原创文章除特别声明外,欢迎非商业转载,敬请注明出处。
